一位校长眼中的教师成长:未来不是要到达的地方,而是自己创造的远方 !| 关注
民小编说
如何不断战胜障碍,始终以积极心态享受属于教师的职业尊严与人生幸福?今天我们为您推荐深圳外国语学校校长罗来金的文章,看作为校长的他如何为教师成长“开药方”。
做一名“四有”好老师
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有道德情操,要甘于在平凡岗位上无私奉献,在多元价值观面前不失底线。“师者,人之模范也。”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出现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业务素质。
陶行知先生说:“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这就要求老师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做好老师,还要有仁爱之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有了爱,老师才能真正做到尊重、理解、宽容学生,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笔者任职的深圳外国语学校,持续着力于打造一支“四有”好老师队伍,并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坚持“立高尚师德,树教育新风”活动,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制订《“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加强“敬业爱岗、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师德教育,坚持开展“我最尊敬的老师”“我最敬佩的班主任”“年度教师”“年度员工”等评选活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多种活动方式,使学校教师道德水准、品行操守、外表气质等各方面修养都得到加强提高,赢得了很好的口碑。
第二,在教师基本功方面,通过“校培”“国培”“海培”多种方式渠道,多领域全方位地健全培训体系。如开展新课标、新高考的学习培训,参加教学新思维、新技术、新智能训练,组织学校大部分教师参加研究生课程学习;要求班主任和年级组长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目前大部分参加培训的教师已取得心理健康教育C证或B证;学校还与不同国家的多所学校建立友好关系,定期组织交流。
教师如何不断完善自我?
一是要做“开心果”,注重关系为先,知识第二。这里的关系是指和谐的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家校关系。“亲其师,信其道”, 年轻教师首先要做学生喜欢的老师,然后才做优秀教师。
二是要做“小蜜蜂”,勤于学习,博采众家之长,站在他人和巨人肩膀上。
三是要做“关键先生”,抓住关键事件、关键机会表现和绽放自己,就能加快自我成长进程。
四是在必要时还能够做一个“静默者”,面对喧嚣耐得住寂寞、守得住低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是不能急功近利的。
在沿着“合格—骨干—优秀—楷模—大师”循序渐进的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人近中年业已小有成就的“优师”又该怎样行稳致远,最终铸就自己的辉煌?
第一,具有“清零”修为,敢于放下,重新归零,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和心胸——不论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往往容易放开,能够无所顾忌地奋力向前;而当你拥有很多经验和荣誉的时候,很多人却难以放下,反而为经验和荣誉所束缚。
因此,对中青年骨干教师而言,要舍得放下,要敢于放下,放下成功的经验,放下各种各样的荣誉,不要让过去的成功和获得成为你前行的阻碍。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各种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新课程改革、微课程、人工智能……一个个新变化让人目不暇接。中青年骨干教师要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要不断打开自我的眼界与心胸。面向未来,我们要记住,“未来不是我们要到达的地方,而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远方”。心胸有多宽、眼界有多宽,未来的世界就有多宽。
第二,具有“生命”修为,健康生活,不断优化自我生活方式——人到中年,各种行为习惯都已形成,人格特点也渐趋定型。但是,我们要清楚地意识到,并不是已经形成的习惯都是好习惯,并不是已经形成的人格特点都是积极的。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古人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陶行知先生也说,“一天新似一天”。因此,中青年骨干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各种习惯和人格特点,要不断优化自我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不但是我们前面几十年生活习惯和人格特点的固化,也是影响今后几十年人生的最大力量。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像教师一样生活,唯有如此,才能感悟到教师职业的尊严,也才能享受到教师人生的幸福。教师的生活方式主要有四方面特点:
一是物质生活的朴素性;
二是精神生活的自觉性;
三是教育生活的创新性;
四是社会生活的建设性。
第三,具有“超越”修为,投身研究,努力实现自我超越和突破——以往的教师,总觉得把课上好、把书教好、让学生考好就足够了,并不重视学科研究。但教育发展到如今的阶段,研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不可或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要投身到研究之中,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结合学校的发展需要,以问题为课题,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我们是面向未来培养学生,要引导学生树大志、养智慧,在未来去解决现在还没有出现的问题,去发明现在还不曾有的技术,去创造现在还不能想象的生活。
因此,当前很多教育问题都需要我们研究和创新。可以说,在当今时代,做不好研究是教不好书的,做不好研究是解决不了我们面临的各种教育问题的,做不好研究也不可能成长为真正优秀的教师。新时代的优师、名师必须同时成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
对学校而言,打造百年名校的重要生长点就是要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研究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要能够真正站在教育前沿地带进行探索,为中国未来教育发展贡献方案和智慧。
教师如何超越职业倦怠?
一般而言,教师的发展会经历三个阶段:从大学毕业到入职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称之为“入职适应期”,大约需要5-8年;从合格教师走向成熟,我们称之为“教师成熟期”,大约持续10-15年;过了成熟期,部分教师开始有了职业倦怠感,如果没有内驱力和外部激励,教师的“职业倦怠期”将持续到退休。职业倦怠期是普遍现象。步入职业倦怠期的教师,不再有工作热情,不再有努力的方向,不再是学生喜欢的老师,甚至开始抱怨,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工作状态,多么枯燥的生活方式。而教书育人,恰恰是最需要激情和斗志的。职业倦怠伤害的不只是学生、学校,也伤害教师自己。
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正视职业倦怠,另一方面又必须超越职业倦怠。要相信职业倦怠是可以被克服、被超越的。我们可以看到,国内一些教育大家和名家,比如“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情境教育创始人李吉林老师、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厦门大学潘懋元先生等,尽管高龄,都仍然满怀激情地投身于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乐此不疲。
超越职业倦怠,第一,要不断提升自我的人生境界。职业倦怠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人生倦怠,或者说是人生倦怠在职业领域的投射。超越职业倦怠,根本上就是要保持生命的内在活力。在人的一生中,年轻时也许争强好胜,比能力、比成就,但真正活到一定时候就知道了,心胸、眼界比能力更重要,而活到最后就更明白了,人生境界比心胸、眼界又更重要。人这一辈子就活在自己的境界里。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分为四个等级:
一是自然境界,人若只是顺着本能或风俗习惯做事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有很少意义。
二是功利境界,就是人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三是道德境界,人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所做的事具有道德价值。
四是天地境界,人了解到超乎社会这个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在这一境界上做事便要超越世俗,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教师原本也是凡夫俗子,也要食人间烟火,但总还要活出自己的境界。有境界的人看这个世界是生生不息的,是充满活力的。人的境界上去了,生命的内动力就激发出来了,生命内在的活力也就释放出来了;生命有内在活力,职业自然有活力而没有倦怠了。
第二,要尽可能广泛地与年轻教师和学生交朋友。马克思认为,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的心态怎么样、精神状态怎么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直接或间接交往的人。年长的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封闭起来,反而要更有意识地把自己打开,更加主动自觉地与年轻教师交朋友,与学生交朋友。
与年轻人在一起,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年轻人的新思想、新问题、新活力,就能感受到社会的进步,也能感受到社会当下的真实问题。与年轻人在一起,就能让自己的思想年轻、情感年轻、精神年轻,自己的生命就有活力。
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今年(2019年)100岁了,仍然带博士,仍然坚持阅读和写作,有人问潘老长寿的秘诀,他回答说最重要的就是与学生在一起。成为年轻教师的朋友、成为学生的朋友,不仅能够帮助年轻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成长,更能让我们自己年轻。年长教师一定要有继续奋斗的勇气和激情,继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引领作用,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要像于漪老师所说,“我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作者系深圳外国语学校校长)
文章来源 | 《人民教育》2019年第23期,原标题为《新时代教师之责任、使命与风范》,内容有删改
作者 | 罗来金
责任编辑 | 邢 星
微信编辑 | 孙粉林
推荐阅读
教育部部署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确保考试招生工作安全、有序实施